在智慧型手機技術競賽中,感測器尺寸一直是個戰場。從早期的 1/2.5 英寸到如今的 1 英寸大
感應器等廠商,都在試圖透過物理硬體的升級,實現畫質表現的質的飛躍。然而,在感測器尺寸突破臨界點之後,光學模組與機身設計的矛盾逐漸凸顯,一場關於技術路線的博弈正在悄悄展開。
1吋感光元件的“得與失”
大感光元件的優勢顯而易見:更大的感光面積可以捕捉更多的光子,顯著提升弱光拍攝能力和動態範圍,同時也能帶來更自然的背景虛化效果。以搭載LYT900的OPPO Find X7 Ultra為例,其1吋感測器,透過22nm製程製程以及DI ADC技術,實現了全量DCG HDR能力,並配合即時雙取樣,將計算攝影的動態表現推向了新的高度。 vivo X100 Ultra透過1G+7P光學鏡頭組搭配蔡司T*鍍膜,進一步優化大感光元件的光學性能,確保細節與色彩的精準還原。然而,物理尺寸的擴大也帶來了棘手的問題。初代小米13至尊紀念版的相機模組厚度為15.4mm,明顯影響握持感。為了平衡影像表現力和機身輕薄度,廠商不得不做出妥協。例如,小米15至尊紀念版採用主機板設計,為相機組件騰出空間,但犧牲了部分馬達體積;華為Pura 70 Ultra透過“恆星模組伸縮結構”,將1英吋F1.6大光圈感測器融入8.4mm機身,實現業界重大突破。
技術突破:從硬體堆疊到架構創新
面對尺寸瓶頸,廠商開始探索多樣化的技術路徑。歐普與索尼聯合研發的摺疊像素技術(雙層電晶體像素),透過結構優化,飽和訊號提升2倍、動態範圍提升355%,模組厚度減少3mm,為摺疊手機的影像升級提供關鍵支撐。此項技術突破表明,感測器性能的提升不必僅依賴物理尺寸的擴大。另一方面,高像素、大尺寸感測器的整合也成為新的趨勢。雖然三星的200MP感測器擁有1/1.3英寸的尺寸優勢,但索尼正在開發更大的200MP感測器,試圖透過硬體參數超越它。這場技術路線的較量,本質上是廠商對「像素密度」與「感光面積」平衡的不同理解,未來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高像素、大感測器,將成為產業的命題。
產業趨勢:平衡運算攝影和光學創新
雖然1吋感測器仍然在旗艦機型中佔據主導地位,但一些製造商正在試圖回歸理性。小米14系列放棄了IMX989,轉而採用「光影獵人」感測器,透過光圈調節和運算演算法彌補硬體差距;而vivo則透過AI-ISP晶片實現了低延遲影像處理,計算攝影朝著實時化、場景化處理的方向發展。這些案例表明,單純依靠感測器尺寸的「軍備競賽」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,而軟硬體的深度優化才是未來的方向。值得注意的是,光學設計的創新正在加速突破物理極限。華為的超廣角鏡頭和OPPO的潛望式雙攝系統,都是透過結構設計,在密閉空間內重構光路,在保留大感測器優勢的同時,兼顧了輕薄設計。這種「蝸牛殼裡變魔術」的智慧,或許能引領手機影像進入「烏拉爾創新」的新時代。
智慧型手機相機感光元件尺寸之爭遠未結束,但業界的關注點已從純粹的硬體比較轉向技術和用戶體驗。 1吋感測器的普及不僅是一個里程碑,更是一個新的起點——它迫使廠商在有限的空間內尋找更多的解決方案,推動成像技術朝更精細、更聰明的方向發展。未來,隨著材料科學和演算法的不斷突破,智慧型手機或許能夠徹底打破「感測器越大越好」的傳統認知,在輕薄化和畫質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。